中德中心2010年工作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10浏览次数:16

2009年1018日,值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之日,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德中心”)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会议室顺利召开。会上通过了理事会章程,并选举了名誉理事长和理事长。第一次理事会议召开以来,中德中心在徐州市政府、德国北威州政府以及中德理事会其它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和德国北威州之间的全面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年多来,中德中心接待德方访问代表团8次,并到德国有关公司、科研单位和高校访问4次。通过频繁的互访和面对面的沟通,中德中心作为桥梁和纽带,推动了徐州城北塌陷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建设,推动了徐州市政府派出留学生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矿业大学和德国波鸿工业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和多特蒙德大学等校际合作并成功组建了中德学院,推动了德国企业和徐矿集团、徐工集团、中能硅业集团等在徐大型企业的合作,如节能减排项目、城市物流规划项目、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项目和煤矿安全设备物联网项目等。所有这些都是落实2009年初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下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德国北莱恩-威斯特法伦州共同签署的“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框架协议”的最好体现。

一年多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了中德中心实体运行机构

中德中心成立后,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徐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关于共建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协议》。徐州市政府提供10个事业编制并每年提供相应的运行经费。中国矿业大学在南湖校区设立了中德中心办公场所,秘书处核定了2名固定管理人员编制,并每年提供10万元专项经费。在中德中心的基础上,2010年成立了低碳能源研究院。两个机构合署办公,连成一体,实现了运行机构的实体化。

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中德中心有专职研发人员22人,分别引进了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博士,整合了相关学院的研发人员。任命了专职副院长,聘任了世界水资源组织董事会主席、世界能源论坛董事会主席、世界和平与安全组织行政董事会Harold Oh先生为中德中心国际院长。成立了国际战略顾问委员会,聘请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以及全球变化协会主席、联合国环境与能源集团可持续能源政策顾问等等著名人士等为成员,这大大提高了中德中心的影响力。

为了实现中德中心跨越式发展,确保新能源研究所、节能减排研究所、矿区生态环境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的正常研究和技术开发,2010年学校投资700万元对中德中心大楼进行了整体改造和装修,从教育部争取到1000万元用于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同时建立了“中国矿业大学节能减排大学生训练中心”。这不但大大拓展了中德中心的职能,改善了中德中心的研究条件、实验环境,而且大大丰富了中德中心的人力资源,大大增强了中德中心的吸引力。

为了进一步夯实中德中心的机构实体,规范机构行为,在《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理事会章程》的基础上,中德中心相继制订了《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管理体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发人员考核办法(试行)》、《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关于与RWE公司合作运行经费管理办法(试行)》、《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关于徐州市人民政府拨付中德中心的运行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这些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大大推动了中德中心的建设,为发挥中德中心在推动徐州市和德国有关企业、公司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二、着力推动中德项目合作

中德中心作为徐州市政府和中国矿业大学共享的对外合作的窗口,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对德科技、教育、产业合作,协助徐州市政府开展对德招商、引资引智工作,为徐州市主导产业升级转型、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一年来着力推动的中德合作项目有:

1、徐州市城北采煤塌陷地治理合作项目

“徐州城北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北莱恩-威斯特法伦州共同签署的“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框架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德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北威州经济部和徐州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03月徐州市张敬华市长率领经贸代表团访问北威州时就推动该示范工程进行了对接。中德中心于20105月初,组织环境与测绘学院、管理学院、力建学院等的有关专家教授到塌陷地实地考察,6月底向市政府提交了《中德合作徐州城北矿区塌陷地生态修复示范区项目建议书》,包括示范区水系治理、土壤重构和改良、景观塑造和土地开发等方面。7月份徐州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用地方案,确定了示范区范围、合作开发模式。20101012日,张敬华市长在上海会见了北威州代表团,就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生态修复和资源开发等方面问题交换了意见。

2011年220日至25日,德国EMSCHER WASSERTECHNIK 公司Detlef Rieger 先生和Britta Kettelfor 女士到中德中心进行了5天的工作访问。中德中心专门组成了由水文地质、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规划和水利等专业的专家小组配合德方专家开展工作。专家组先后赴庞庄矿、九里湖塌陷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现场选定了地表水监测点、土壤监测点、河渠监测剖面和地下水监测点等,共同制定了为期一年的监测计划。期间徐州市政府马利生副秘书长主持了专题座谈会,听取了德方专家关于示范区水土环境监测的建议。随后中德中心组织了专门技术人员启动了示范区水土资源系统监测项目,根据德国专家的要求,初步确定了三个浅层地下水观测孔位置。在制定示范区修复具体方案之前,将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水质等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中德双方专家商定,观测和分析工作由中德中心负责,并定期将监测数据整理后发给德方专家。参照德方专家的意见,中德中心专家组编写了《徐州城北矿区塌陷地测量技术设计书》和《中德生态九里示范区基地浅层地下水观测孔设计方案》,向市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实施方案,计划在四月初开始施工。

2011年326-30日,波鸿工业大学Otto教授和鲁尔集团矿山和房产分公司不动产管理部部长考斯特先生一行三人来徐州就示范区生态修复和土地开发进行了工作访问。张敬华市长专门会见了德方专家,就合作事宜作出了指示。中德中心会同徐州市外办、国土资源局、新田公司等单位在中国矿业大学进行为期2天的工作会谈,就项目合作的方方面面进行沟通,达成了共识,为该示范工程的推进铺平了道路。中德中心正在进行技术准备,为下一步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徐州城北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320日,原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在中国矿业大学调研期间,听取了中德中心关于该项目的工作汇报,高度赞扬了中德中心在中德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项目中所做的工作。

2RWE电力公司的中国CDM合作项目

中德中心自20089月以来,与德国最大的能源电力公司RWE签署了煤层气研究开发协议,为其在中国的CDM项目提供煤层气资源评估,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以及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2009年122日德国RWE公司气候保护中国有限公司菲尔德曼执行经理来到中国矿业大学签署了“组建煤层气合作开发研究中心”框架协议,20103月年中国矿业大学宋学锋副校长率领中德中心代表团访问德国RWE集团又签署补充协议,20105月中德中心与RWE公司在北京就项目实施中的具体环节进行了磋商。同月中德中心组织专家陪同RWE公司人员到新疆五宫矿开展CDM项目,于20106月份提交了中英文项目计划书。2010年9月底,中德中心为支持RWE公司的宁夏CDM项目在联合国的注册,搜集了大量的技术数据,并在10月初RWE中国区总裁费尔德曼来徐之际,提交了《中国煤矿瓦斯利用状况评价》。20111月中德中心派遣两批专家与RWE公司赴山西泓翔煤矿、天池煤矿等地考察,撰写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到目前为止中德中心专家组共参与RWE公司在新疆,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十余个CDM项目的考察,为这些项目出具了相关的可行性报告书。其中山西王坡低浓度煤矿瓦斯利用项目正在接受UNFCCC执行理事会的第三方核查,宁夏汝箕沟和乌兰的煤层气利用项目已进入UNFCCC EB的最后注册阶段。中德中心和RWE公司的合作进展顺利。

3、与德国高校教育合作项目

在与德国高校、政府、企业等的合作中,教育合作是一个重要领域。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协助徐州市政府实施了“赴德研修生项目”。

徐州市选拔学员赴德研修生项目是中德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项目是江苏省与德国北威州之间的一个合作项目,是徐州市全面开展对德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巩固对德交流成果、突破欧盟招商的重要举措。学员均来自徐州市政府各单位、相关企业和高校,目的是为通过为期一年的海外实习,学习北威州在精密制造、太阳能产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目前,首批12名赴德研修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回国。同时,第二批赴德研修生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

该项目中,中德中心主要负责对研修生的为期半年的德语培训工作,同时为这些学员提供德方单位信息,发挥桥梁作用。在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和外文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期培训学员12名,第二期10名正在培训中,预计5月份能够结束,届时他们将赴德研修。

第二,实施中德学院组建项目

2009年10月12,在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德国经济技术部部长卡尔•谢尔多共同见证下,中国矿业大学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了在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中德学院的协议。20103月中国矿业大学宋学锋副校长和中德中心岳建华秘书长访问德国期间就共建中德学院的具体事宜进行协调。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中德学院已经正式成立。20109月从新入学的本科生中选拔了69名优秀学生到中德学院,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工学院前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席Andres Kecskemethy教授参加了开学典礼并对新生作了专题讲座。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多特蒙德大学、波鸿工业大学、乌伯塔尔大学、奥尔登堡大学等六所高校签署的协议。中德学院采取“2+2”培养模式,首批 2010级学员共有2个班级学生69人,其中理科班5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5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59人。前两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完成德语培训、公共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赴德国合作高校完成其他课程的学习及论文答辩,经考核合格并符合双方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由中德高校分别授予学士学位。

为保证德语教学质量,实现德语教学与德国高校入学语言考试的无缝连接,确保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中德学院对语言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与论证,并采用调研的方式,积极学习国内其他高校赴德语言培训项目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备和可行的教学计划,并聘请了专业语言教师,以确保学生通过入学语言考试。此外,为与德国教学模式接轨,使中德学院学生全面了解德国高等教育,中德学院专门邀请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工学院前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席Andres Kecskemethy教授来校开设《留学德国与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专题讲座,全面介绍德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培养体制、教育理念等。935日,Kecskemethy教授以自己的学科工程力学为例,采取德国高校教学模式,用英语在16课时时间内全面讲授了该课程的主体内容。2010级新生在听课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亲身体验了完全不同于中国中学和大学教育模式的全新德式教育。

4、煤矿安全设备物联网项目

2010年314日-21日,徐州市政府经贸代表团在德国访问期间,与鲁尔集团就煤矿安全设备物联网项目进行了初步接触,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20103月底,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矿业大学正式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物联网(感知矿山)工程研究中心的协议。72日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以“感知矿山”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传感器件产业、认知软件产业、控制器件产业,并以此全面提升徐州物联网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不断拓宽研发领域和范围,在工程机械、设施农业、交通物流等重点产业中大力应用物联网技术,全面提升徐州主导产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半年来的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取得快速发展,国家安全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审议通过了感知矿山示范工程的技术方案,这是国际上通过的第一个感知矿山技术方案。依托工程研究中心,相继成立了“中矿智慧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发改委批准成立了“江苏省感知矿山物联网研究中心”,省科技厅批准建设了“江苏省感知矿山物流联网工程中心”。20116月,将在徐州夹河煤矿建立起第一个感知矿山示范基地,20136月,感知矿山技术将在全国煤矿推广。

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后,受到国家部委、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11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来到工程研究中心,认真听取了构建井下作业人员的精确定位、井下安全环境的实时预报、井下设备的远程监控三大感知系统研发等情况的介绍。他还兴致勃勃地进入新研发的矿用可移动救生舱内查看,鼓励研发人员进一步完善技术、形成产业、推广应用,依靠科技创新保障矿工的安全。除此之外,201088日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亲临工程研究中心参观视察,原省委书记梁保华、现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助理徐南平院士以及国家安监总局领导等也先后到工程研究中心进行考察,并对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中德中心希望把该工程研究中心上升到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加强与德方有关机构合作。

5、清洁能源项目得到大力发展

在全球面临能源新革命、学校新百年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等重大背景下,我校在2010年初成立了低碳能源研究院。该学院旨在整合全校相关学科研究资源,推动新能源研究,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利用,保证我校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下的优势地位,寻求学科新的增长点,实施学校科技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新战略。

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2人,设有CCUS团队、煤地下气化团队、化石资源高效利用团队、生物质能和化学品研发团队、碳足迹调查、评价与监测团队、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团队、低碳经济团队、低碳认证与信息咨询团队、太阳能研发团队等,拥有2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办公基地。成立一年以来,研究院注重引进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大力发展煤地下汽化、高碳能源清洁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等清洁能源项目,在国际清洁能源合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

2010年925日,葛世荣理事长带领的代表团应世界能源论坛主席Harold OH 博士的邀请,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2010年世界能源论坛大会。会上,葛世荣理事长发表了“中国未来能源与清洁煤技术”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中国能源现状、中国未来煤炭能源、中国清洁煤技术和大学责任等等,获得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2010年7月由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矿务集团联合申请的“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封存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获得江苏省科技厅的资助。这是我国第一个省部级CCS重点实验室,其建立意义重大。重点实验室主要以煤基CO2的燃前捕集技术体系和深部咸水层/深部煤层等储集CO2技术体系为突破口,面向江苏省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所需的重大高新技术需求,针对煤炭燃烧前CO2捕集、分离与提纯以及CO2在地质环境储存的重大地质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下设煤基CO2燃烧前捕集技术、CO2封存环境模拟技术、CO2地质处置技术以及CO2处置环境监测技术等4个研究方向。同时,重点实验室在徐州矿务集团设有小型工程示范基地。

目前重点实验室挂靠在中德中心,已经和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科研机构、大型能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20112月,参与了中美清洁能源技术联盟合作项目。此项目的成员单位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神华集团、华能集团等16所中方成员单位以及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ersity)、怀俄明大学(University of Wyoming)、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Los Alamos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实验室、怀俄明州地质调查局、杜克等18家美方成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技术联盟成员单位,参加了中方9个课题的三个,即CO2地质封存、CO2燃烧后捕集和清洁煤转换,其中重点实验室参与了其中两项课题的研究。